中国科技资源导刊

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已开学:不设院系,这所

来源: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10月09日 20:35:51

“我们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去解决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,即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。”吴景深说,为此,该校设计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。

半月谈

相应地,学生的考试不再是一张试卷,也没有标准答案。吴景深说,考题可能是“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用5分钟或者15分钟做一个简短的演讲,讲给你的小组同学听”。“并不是一定要攻克某个综合性系统问题才能毕业。”吴景深说,“我们的标准是学生在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得到了深化训练,并且能够展示出来。”

产学研有效结合,一直是港科大的“金字招牌”。2021年统计,香港诞生的18家“独角兽企业”有7家来自港科大。港科大(广州)要如何发扬这个传统?

俯瞰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校园

在国外求学9年的赵子昂曾收到多所国际高校的录取通知,但他最后选择成为一名港科大(广州)2022级硕士研究生。“交叉学科的架构是最吸引我的地方。”大学本科时,赵子昂曾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项目,跨学科思维碰撞的美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,循着这个印象,他来到南沙。

红鸟班学生入学头6个月不分专业,学生可凭共同兴趣的牵引自行组队,确定一个想要解决的综合性系统问题。团队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,大家共同探索这个研究课题。在此过程中,学生们可以得到一位学术导师、一位项目导师及一位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。

落户南沙的港科大,只是港科大又一处新校址吗?并非如此。

港科大(广州)与港科大实际是两所独立的大学,但在办学上“一体互补”。港科大校长史维说,虽然两校法人独立、财务独立,在教学、研究和知识转移等各方面错位发展,但两校资源共享,优势互补,且学术标准和水平一致。

“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设计思维,前6个月我们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,后面18个月,学生们去解决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需要沟通,把自己的想法跟团队讲出来,更需要去创客空间动手实践。”倪明选说。

港科大(广州)副校长吴景深打了个比方,如同航空枢纽集结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样,学术枢纽面向人类社会发展需要,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集结起来,以做项目的形式,让学生建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、形成心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
产学研不分家

据介绍,学校将全面开放“模块式”课程超市,真正实现“因材施教”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学生随着研究课题的需要,选择所需的课程模块,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,发展个体的即时学习能力,学以致用。

具体而言,两校学生互享两校课程和研究设施,可以双向选课修课,学分互认,港科大(广州)的毕业生也可获授港科大文凭。港科大(广州)校长倪明选说,港科大(广州)不是港科大的简单复制,不会重设港科大已有的学科,而将依托港科大奠立的学科基础,着意创新,探求新的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。

原标题:不设院系,这所新大学有何不同?

如港科大(广州)校长特别助理、校办主任李斌博士所言,一方面建设绿色校园确实是学校的愿景,另一方面本校老师在碳中和方面颇有科研实力,这个课题的设置,除了要锻炼学生,还希望能探索出校内科研成果落地的新可能。

目前,学校设置功能、信息、系统、社会四大学术枢纽,每个枢纽都指向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,其下聚合多个学域进行交叉融合,涉及学域共计15个。枢纽设置相对固定,学域却有“保鲜期”。吴景深表示,若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发生变化,学校就会重新评估学域设置。

项目制教学

倪明选对半月谈记者强调,目前人类社会遇到的挑战,并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,学科交叉协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然而,传统系科架构下,条条框框太多,交叉探索往往无疾而终。港科大(广州)采用“枢纽”(Hub)和“学域”(Thrust)两级学术架构,取代传统的“学院”和“学系”,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。

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。港科大(广州)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署理主任须江说,每个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,老师的作用就是把他们埋藏得或深或浅的理想激发出来,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他有能力追求自己的理想,进而指导学生找到实现理想的路径,夯实实现理想所需的基础。

“红鸟硕士班”这一创新项目,就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直观示例。它突破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,围绕“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、可持续生活、智能工业化”这三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,“以学生为中心”安排教学活动。

上一篇:美国科技股惨不忍睹,苹果、特斯拉为何能成为
下一篇:科技犬|手持五千预算如何买手机?华为Mate50领